“书社小屋”忆恩师
人文科学系 刘慧龙
师范书法学社成立于1984年,为了学生交流方便,牛国泰老师选择了东教学楼一楼的一间修理房作为学社的活动地点,同时又是牛师的办公室。从此这间小屋就与牛老师不再分割,成为牛师与学员独特的家。
一
1988年的秋天,我背着行囊踏入师范校园,对我这个从小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来讲,真是开了眼界。老师们谦和的笑容,学兄们殷勤的劳作,着实令我感动。尤其是“迎新生”的书法展览,遒劲的书法好生令人羡慕。接待我的是一位临时帮忙的老教师,虽然头顶已秃,但却神采焕发,笑容可掬。当我在报名表上写下名字时,他竟连称赞道“字不错”!我后来知道这便是牛国泰老师,其实来师范前便听到过牛老师的名字,他是当地有名的书法教师,我心中甚为仰慕。“书法展”便是他弟子们的习作。我曾站在一块写有“尊师重教”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大字前驻足良久,大有临渊羡鱼之叹!
我上课的教室在东教一楼,每次上课总经过楼头的一间小屋,半旧的一扇小门,门玻璃上透出四个浓墨大字“书法学社”。牛老师便经常出入这间小屋。时间长了也见到有许多外地人来往,乘车的、徒步的、老者、少者皆有,迎来送往不断。小屋里到底有什么呢?我一直在猜测,有些经常出入小屋的学生书法水平日渐精进,岂不神秘?我每次走过小屋,都会多窥视几眼,想多捕捉一些信息,以解心中疑惑。
终于有一次,我的一幅字被牛老师看中,要我到他的办公室修改。我怀着兴奋的心情,恭敬地推门走进小屋,一切都在意料之外。原来这件小屋比想象的还要狭小,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字幅,内容大都记不清了,只有一幅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印象较深,笔迹稳健老辣,写得坦荡而洒脱。小屋中间是一张破旧的大案子,愈发显得拥挤,上面的毛毡已经变黑,足见书写墨迹之多,然后是一桌、一椅、一凳、两个小书橱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。据牛老师说,大案子是他从学校替换下来的办公设备中捡来的,因为大,同时可供五六个学生围着练字,所以一直用到现在。
牛师指导学生很是认真,边写边讲,抑扬顿挫,富有情感。我的字比学兄们差得实在太多,却总能得到牛老师的鼓励。每次找牛师指导习作都是心怀忐忑进去,精神振奋地出来,在别处,很少有这样的兴奋。学员们都愿意来这拥挤的小屋,练字、谈心,甚至干些杂活也觉得特有意思。
学员们在小屋中创作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夺得了难以数计的奖项。
二
想不到的是,三年后的我留校任书法教师,竟与牛老师同在书法学社小屋内办公,对面而坐。刚工作的第一天,牛师便递给我一张纸条,我接过来一看,上面写的是牛师给我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,具体包括学历进修、学书方向、工作态度、教学要求等。我把它郑重地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下,时时作为指引。牛老师的勤劳、执着、热心、节俭时时感染着我。他虽年进花甲却很热爱学习,有时埋头看书,旁若无人,半晌不动。我也静心屏息,唯恐打扰。有时我们也会促膝长谈,忘却时日。牛老师特别节俭,让学员把白纸练成黑的,然后再蘸水书写,效果居然不错。他经常捡些破烂回来,一个生锈的钉子、一张没用完的白纸,他都会珍惜地放到一个抽屉里。别说,有时还真能应一时之急,派上用场。
牛师的教学极其严谨,他把学生写字看成是自己的事,循循善诱,孜孜不倦,笔笔不苟。他待人热情诚恳,对学生,对来访者,都能有求必应,以诚相待,每一个与他结交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他经常写的一幅对联是“室有芸兰气味别,胸无城府天地宽。”正可作为牛师自我人格的写照。我每次遇到烦事乱心或有愤愤之念,都会向牛师诉说,而每一次的交谈都会使我豁然开朗,身心愉悦,那种感觉,真可用“如沐春风”来形容。
我就这样在牛师的栽培影响下成长了6年。人们说,我的言谈举止都带有牛师的影子。我的书法中的笔法结构都与牛师酷似。而我最愿意学到的却是牛师的为人节操、处事品格,可是,这又谈何容易!
三
牛师退休了,把书法社留给了我,把写字教学的重担交给了我。他以良好的心态,矍铄的精神又投入到社会活动与教育中去,而我心中,却觉得异常的孤独与沉重。
书法小屋留下了牛师浓浓的墨迹,同时也将他高尚的品质与坦荡的作风写进了我的心中。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子愿意来这间破旧拥挤的小屋?为什么在这间小屋里会有说不完的话语,讲不尽的故事?为什么这样简陋的小屋能培养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,做出令人骄傲的成绩?为什么从这间小屋走出去的人能时时将她牵挂?时时表达祝福?……
只有刘梦得这样的大人物才可以说“有仙则名,有龙则灵”,因为有了他的《陋室铭》使我不敢对小屋妄称“陋”字。但我的确向往他那种潇洒自信的风度与文人特有的傲气,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。其实,刘禹锡的陋室,诸葛亮的草庐,杨子云的茅亭在矜持洒脱之余,无不透出种种的凄楚与无奈。因此,调素琴、阅金经的潇洒也只是一种自我解嘲般的心理调适罢了。而牛师的书社小屋却充满了真正的信任与自由。
社友们可以谈笑着走进小屋,把学校的见闻、班内的趣事,心中的苦乐相互诉说,毫无遮拦与掩饰,不需雕琢与做作。我们办展览,搞比赛、抬扳子、贴字画,社友们任劳任怨,自觉负重,没有命令,不想报酬,却都过得充实,自得其乐。社友把小屋当作自己独特的家,小屋存在于社友心中独特的一隅,自然地,小屋中人之间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关系,是师姐?师弟?还是同窗?知己?我们与牛师是师生?还是父子?是,又不是。此中真意,无言可辩。
唐代孙过庭说书法创作是要讲乘合之理的。“合则流媚,乘则凋疏。”只有“五合交臻”才能翰逸神飞。在书社小屋中我们社友时时有一种“感惠徇知”之念,“偶然欲书”之想,故能较好地进入“涤神荡气”“心手双畅”的境界。创作出较理想的书法作品。的确,“得时不如得器,得器不如得志”。每当我课后步入书社小屋,淡淡的墨香瞬间洗却我一身的疲惫;当我被乱事扰心时,小屋融洽的氛围、灿烂的笑脸顿时把烦扰消解;泡上一杯淡茶,创作一幅书作,那种挥洒的畅快,又有些把笔四顾,踌躇满志般的得意……使自己的喜怒哀乐流淌于笔端,自己的所思所感合于纸上,独自品味书法的“风骚之意,天地之心”,任凭一枝柔毫使转纵横。这不仅仅是自在,更是一种境界。
四
光顾书社之人,虽无当世鸿儒,偶尔也有不俗之客、带给书社许多新鲜气息。一位来自长白山的书友来访时曾用隶书留下一联:“慧丹一点云中鹤,灵甲万重海里龙”。隶法精别,笔力沉实,首尾嵌上我的名字,也算巧妙。双拳狂客晓明先生常来访小屋。社友们也常分享他的诗文新作。先生虽名“狂客”,实则儒雅端庄,大有“谦谦君子之风”。先生曾赠我一诗:“苍梅虬干骨凌曾,布袍萧然味道经。郢唱不须千人和,书法社里太瘦生。”太瘦生一句是对我的精巧勾勒,可谓妙笔。也许由于我体形消瘦的缘故,清瘦对我来说有一种特别的美感。郑燮的“写取一枝清瘦竹”,启功先生那种“千寻古塔凌云而立”的清瘦字体,总给人一种恬淡秀雅之美。当然在这个富庶臃肿的时代,我的确也有些许惭愧,故而曾多次书写“淡如清菊何妨瘦,清到梅花不畏寒”作为自己引“瘦”为豪的辩解。瘦便瘦矣!那是“冗繁削尽”了的,一生没有“衣带渐宽”过,也许是种遗憾。其实双拳狂客也颇为“狭长”。他每早闻鸡起舞,练拳舞剑,甚是超脱。曾撰一联曰:“携两袖清风舞剑,对一轩明月读书”,约我多次书写悬于堂壁。双拳狂客极喜登山览胜,寻古访幽,每每启悟灵感,诗文俱出。近日合成一集名曰“零雨其蒙”嘱我题写。字虽不佳,却极有兴致。书社的许多学员也是双拳狂客的密友。玩月楼主光福先生常来书社一坐,把他近来的学术心得,文坛轶事,讲与社友听,一时围坐听讲,颇有所得,个个点头称是,思路顿开。讲毕,玩月楼主朗声一笑,飘然而去,留给小屋串串思悟与启迪。先生留给书社一诗云:“诗鱼惊屈宋,墨风欧柳颜。心源出造化,千里碧云寒。”画家小羽君作水墨丹青数幅,约我题上双拳狂客之诗文,居然效果颇佳,一时唱和之风顿起,连连佳作迭出。玩月楼主赠弟子诗作,嘱我翰墨润之以赠,竟成趣事。小屋内诸如此事,颇似古人之“曲水流觞’”“山水寄情”之举,但我们并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只是遣兴而已,醉翁之意不在酒也。
书社未有暖气之时,冬日至,天大寒,砚冰坚,我与牛师贴于门上一联“寒门寒窗有寒士,书法书屋无书家”。自嘲一番,也凑得热闹。2003年元旦,学校展事繁忙,感学员不辞辛苦,意恰情真。特写一联展于小屋两侧,纸长八尺。联曰:
几个学子孜孜矻矻所求何物,
一间陋室忙忙碌碌却似洞天。
因联大字重,引来众人纷纷观看,小屋竟也繁华了一阵。
每当雪花在窗外飘洒,透过书社小窗看外面,景色格外的美。宋人卢梅坡有诗云:“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作十分春。”我想卢先生当年观雪、赏梅、品诗之时,也会有一间温馨的小屋,有一种诗意的心境吧!要不然,再好的景色又有何用?牛师的书社小屋便充满了这样的诗意与温馨。
在学校发展变革之际,曾有几次要我们离开小屋的可能,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令我寝食不定,惶惶不安。但后来一想,小屋本是普通的小屋,一切生机都是人的赋予,一切情感都是人的体验,只要书社人的品格不变,追求不变,小屋岂不永存?这样一想,心情竟异常地平静。
停下手中的笔,我看了看书社小屋满壁的书作,想了想牛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,忙碌的身影,社友们匆匆的步履,如锦的前程,心中暖意融融,倍感欣慰。
五
2011年春,牛师的书社小屋终究拆除了,94级社友朱茂刚曾感慨赋诗二首:
梦断黉园十一年,青藤筛月已无前。多情梧叶只相似,物易人非空惘然。
梧阴深处书翰堂,未入先闻纸墨香。学书难得浩然气,心手相传源流长。
从此,书社小屋永远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。
2011年秋,敬爱的牛师突然离我们而去,这对于成百上千的从牛师身边走出去的社友来说,真是晴天霹雳!顿时,牛师的小屋出现在泪光朦胧之中,墨水和着泪水从心底流出:
黉园花木参差间,书社灯火正阑珊。寻寻觅觅求学处,风景依稀似当年。
牛师笔耕一隅安,青灯蜡泪记前缘。书社自有君子气,一笔一墨皆浩然。
从此,牛老师永远活在社友的心灵之中。
赵晓明先生特地为牛师撰写长联,我躬身而书,悬挂在牛师的灵堂之上:
七秩松龄卌岁身魄廿年心态杏坛方沃公胡遽去
真卿浩气寒云清风元白衣钵桃李欲蓝魂兮永存
停下手中的笔,眼前浮现出书社小屋满壁的书作,牛师那和蔼可亲的笑容、矍铄的精神和忙碌的身影………
我,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与词汇,我,只有拿起毛笔在牛师未竟的书法天地中奋力笔耕 ,以告慰牛师的在天之灵!
此时此刻,牛师与书社小屋已定格为永恒。
书社小屋,是牛师营造的一方天地,
牛师,是书法学员永久的精神家园。
为师如此 快哉快哉
人文科学系 宗瑞仙
(题记):人生其实就是由一个个猝不及防的选择串成的线,有些选择是无奈的,有些选择是幸福的。但无论怎样,你都要为你的选择努力坚持下去。
暴雨狂泻后,天空爽净,烤人的空气中有了些许清新,粘沾的身子也有了阵阵凉意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孤独的我在诺大的操场上来回徘徊,心中纠缠如乱麻,理不出头绪,那天是选择自己未来的一天。
那个灼人的黑色夏天,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不期而至。高考分数来了,高出重本很多,心中漫过一阵狂喜,终于可以跳出农门,选择自己的命运了。但喜悦仅仅持续了几分钟,一想到窘困的家庭,心立马凉透了。其实出路只有一条:报考“管饭”的师范,那些曾经有过的五彩缤纷的理想,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片甲不留。
“济南的秋天”来了,山师郁郁葱葱上下错落的校园,让我着实陶醉了一番。但在一切熟悉后,一种无奈空虚袭上心头。四年的大学生活,几乎在我的内心深处没有留下什么,最难忘的也就是孤单地坐在图书馆一角,翻看着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文字,借以弥补内心的失落,至于领略到什么,想得不多。父亲的突然离世,更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寂寥。把内心深处的孤单,放在高高的阁楼上,贮藏起来。
凄惶混沌的四年,既长也短,当明白了浪费多少光阴的时候,已经没有了后悔的机会,我又面临着另一次选择。好在那时还有铁饭碗,不愁找不到吃饭的地方。但我对自己能否当个好老师,既没有兴趣,也没有信心。
第一次走上讲台,讲的是《红军的长征》一课,慵懒地拿着课本,走进教室。坐在前排的男孩,眼睛黑得纯净,盯着我这个陌生的老师,眼里面盛着一些希冀,我的心不知怎么就有些莫名的感动。那节课居然上得很出彩,平时言谈不多的我,竟也滔滔不绝,妙语连珠,引领者学生们随着我的思绪飘来飞去,一种无来由的快乐在师生间相互传染着,蔓延着。孩子们把我团团围住,七嘴八舌地问着这样那样的问题。一个小女孩怯怯地说:你以后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吧,我喜欢你。接着把一块带有余温的奶糖轻轻放在我的手心里,心立马有些柔软,眼睛也有些潮湿。其实我只是被安排来实习的,那一刻我就有了做老师的感觉,虽然内心深处还顽强抵挡着。
上课是有讲究的,尤其是培养小学、幼儿园教师的学校,必须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配上一笔漂亮的粉笔字。出生胶东的我,普通话总是让人感觉别扭,庄守常老师的谆谆教诲,让我的普通话有了些长进,但离学校的要求相去甚远。每逢有上级领导视察听课或兄弟院校来参观学习,总会被幸运地告知:你不用上课了。至今思来难免有些说不出的滋味。
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,机遇终于青睐我了,别人放弃的机会给了我。被教诲:你的普通话不好,我还真担心。留给我的时间不多,本想放弃,倔强的我想验证一下自己到底行还是不行。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,也没有过多的资讯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请教老师,四处查找资料。教案初步定下后,找一个僻静处反复演练,读不准的字,查字典注上准确的拼音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在当年的比赛中获得省和华东地区一等奖。由此我告诫自己,机遇来临时,一定要抓住,并为此付出最大努力,努力才会有回报。还让我参透:如我等人,想要有点成绩,在对手跑出20米后,还要提前到达终点,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教师是“穷酸”的代名词,有门路的调去政府或其他行业,剩下的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无能的吧。即使售货员、工人,也深知嫁给教师,就是嫁给了贫穷,一辈子也无出头之日。与做装修的朋友闲坐,盯着我看了许久说:你教的历史我也能教,给学生划划,让他们背下来就万事大吉了。我的工作你可干不了,爬上爬下,夏天一身臭汗,冬天一身哆嗦。朋友的话有些刻薄,碍于情面不好发作,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,心下就有些惶恐:传道授业的我,到底给了学生什么?是不是可以满足于最简单的教学模式,这种简单会不会让我随着时间的推移,使我的眼界越来越狭隘,迂腐,乃至于成为“孔乙己”式的人物?
反思自我是前进的动力源。反思的过程,让我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空前的危机感。学校的图书馆不大,课余时间一头扎进去。把图书馆中的书好歹都过了一遍,有些是细细品味的,有些是走马观花的。多少年过后,很是瞧不起当时杂食性的读书方式。但不管怎样,很庆幸没有浪费那段光阴。
时间在平淡的工作中淌走,生活似乎没有起初想象的亮意。教师的工作也许是平常琐碎的,甚至有些令人厌烦,我想那是我们还缺乏发现其中美感的奥秘。让自己每天带着靓丽的心情走上讲台,用你的渊博和微笑把学生的目光聚集起来,那就是做老师快乐的源泉。
学生们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,有初进校门的幼稚少年变成了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。作为老师,始终感受着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,从内心深处感到做老师的幸福和荣耀,这也许是做其他工作体会不到的精神上的快感吧。
心中有爱 眼中有光
学前教育学院 常青
时间如白驹过隙,三十年,弹指之间。
1987年8月中旬,我带了简单行李,来到淄博第二师范学校报到。
清瘦的面孔,说话很大声,语速很快,无论遇到谁,眼睛里都满含笑意。那年我21岁。
报到时,才知道,淄博第二师范学校还只是存在纸上的名字,校址未定,但新招的学生很快就入学。
区教育局派了一辆三轮车,送我们几个去区委党校。在新校还没有建起之前,先借党校的房子上课。
三轮车载我们从城里一路向东,一大片的玉米地扑面而来。半个多小时后,车拐至一条小胡同,窄而狭长,两边墙根处,杂草丛生,瓦砾遍地,几近荒凉。同行的几个人默默相望,面面相觑,不相信,自己将要工作的学校就在这条窄巷前面的某个地方。
司机师傅好像从我们的沉默中领会到什么,说:学校就在前面,巷子尽头就是。
本来还在沉默的我们,突然就莫名其妙的兴奋起来。
第一次站讲台,腿一直打颤,往黑板上写字,粉笔一次次被捏断。多少年后和同事聊起第一次课,她说,忘了看你是不是紧张,只是觉得站在讲台上的你,面带笑容,眼睛闪闪发光。
面带笑容,眼睛闪光,三十年前的样子一下子呈现在眼前,我这才发现,三十年来,我初心未改,我还是那个初登讲台,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对文学的爱一股脑想分享给学生的老师。
三十年,每给新一级的学生上课,我都觉得是第一次上课,将自己收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,面带微笑站在讲台上。从来没觉得这个讲台我已经站了几十年,我因为熟悉就可以随意对待它,可以任性使用它。我对这个讲台怀有敬畏之情,三十年如一日。面对几十双注视着自己的眼睛,我不敢有须臾和丝毫的懈怠,站在讲台上,如果将自己所知所想和学生分享,如果看到学生的眼睛也闪闪发光,我都会有如释重负、心情雀跃不已的感觉。
我给自己的课定了两个标准,一是想要感染别人要先感染自己,二是想要学生接纳自己要先接纳。在为此而努力的过程中,虽然有着比较多的付出和艰辛,但也会有许多的收获和惊喜。这种惊喜和激动又往往会给我带来灵感和智慧,生发出让自己满意的见解和思想,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,那是作为教师最美好的感觉。
我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,热爱着不足三尺的神圣讲台,热爱着讲台下一双双热切注视着自己眼睛的学生。我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使命和责任,有了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,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上讲台的冲动和愿望,希望让学生分享我的欣喜我的感动。有了这样的出发点,讲课不再是一种任务,而成了一种享受。我也从师生纯真的关系中体会到人性的美好,自己也因为爱着这三尺讲台而免受世俗社会功名利禄的纷纷扰扰。
因为心中有爱,所以眼中就有光。
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在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。我喜欢美国作家芭芭拉库尼的《花婆婆》,花婆婆一生致力于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,我喜欢学生喊我“花婆婆”,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背诵“如何让你遇见我,在我最美丽的时刻”,我喜欢和学生一起大声喊“请染蓝你的手指头吧,请搭成窗户看吧”,我喜欢和学生一起感叹这个世界“多美啊”。我愿意我的课堂就是一个花香扑鼻、花枝摇曳的课堂。
三十年来,我从未离开过讲台,我把课讲到了幼儿园,讲到了小学,讲给城里的孩子听,也讲给乡村的孩子听,和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文学的美好,让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因为聆听而闪烁动人的光彩。
“向着明亮那方,
向着明亮那方,
小小的一片叶啊,
也要朝着光照那方,
草丛里的小草啊。”
这是由日本诗人金子美玲的儿童诗改编的一首同名儿童歌曲,每次上课前,我都要和学生一起唱。这个世界也许还有很多不完美的东西,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,只要我们向着明亮那方,我们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。
如果还有三十年,我还是愿意做一个“心中有爱,眼中有光”的老师!
师德至重
人文科学系 吴庆
大凡人之立身行事与安身立命,所可依据与凭借者,无非德与才而已。古来先哲,往往慨叹完人难觅而德才兼备者难求,明君以访贤、招贤、求贤为劳,而以得贤、用贤为逸,何谓贤者,德才并茂是为贤,正如《出师表》中所言,亲贤臣远小人,此前汉所以兴隆也,亲小人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国家兴亡、政治成败之关键在于得贤与否,政权者,天下之公器,天下为公,大道之行,天下为私,末法之世;谁人堪以公心立乾坤,唯圣贤裁之,圣人杳远而不世出,贤者亲民而代代有之;贤者盛德大才,奸小无德佞才,有德无才,尚为善人,有才无德,祸国殃民,德在才先,德配日月。贤者何来?惟有教育,惟有贤师,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,传道即育德,授业即育才,然则贤师自需具备更高之德与才无疑,为师有德,弟子学道而得群英荟萃,为师无德,弟子效尤而成一丘之貉,教育更为天下之公器,师者执掌育人之枢机,贤师须为德才兼备之良师,更是德在才前,德重于才,师德关乎全局,师德当配天地,师德乃至重至大之鸿业。
中华帝制时代,已是尊师重道,崇尚师道尊严,上至君王,下至庶民,皆视师如父,入学拜师,束脩敬师,更有无数贤师,上感天子,下化万民,弘善扬德,培育英才,引导风俗;今朝社会主义时代,高度重视教育大计,重视教师队伍,致力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素养之提升,从中央到地方,领导训示督促,党政频频发文,不断建章立制,屡屡加大投入,终于有当下文教昌盛、人才辈出的盛世景象,涌现出大量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的贤师良师,他们的事迹感天地,他们的成就动人心,他们以师德为基石,以师德为灵魂,无私奉献,辛勤耕耘,不计私利,不求虚名,一心为学生,桃李满天下,如此楷模,高山仰止,自当努力学习,身体力行。模范就在身边,李振华先生的感人事迹,诠释出师德之高尚,师德之至重至大,足可使淄水扬波,足可使齐山云涌;模范就在身边,师专立德树人之校训声声在耳,多少师德标兵烈烈,师专优良之师德传统源远流长,多少名师大师济济,吾辈晚生后学,身在师专,群贤环列,安敢固步不前,自当见贤思齐,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号召,以出色的工作表明师德之至重!
仅就人文科学系而言,贤师众多,师德水平高尚,举其典型,前有江玉安教授之全心全意为学生的鞠躬尽瘁,后有王琪老师之一心一意培养学生的辛勤付出,他们以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告诉我们什么是师德,什么是新时代的光辉榜样,其人其事,正如寰辰熠熠,其言其行,恰似星光闪闪,永远像明灯一样照亮学生的心灵,指引他们的专业发展。贤师育良才,他们的学生遵循老师的教诲,扎根乡村基层小学,挥洒青春,无怨无悔,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辛勤付出,这就是师德的巨大感召力,培养出多少师德优良的小学教师!又将滋润多少孩子童话般的心灵!真可谓功德无量了。或许师德高尚的老师会默默无闻,一时难得繁华荣宠,但他们的品德馨香将历久弥新,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,学生心中有杆秤,必能衡量出为师者的轻重,一切为学生、为教育之大德贤师重如泰山,专心谋私利、务虚名之无德恶师轻如鸿毛,何去何从,选择不同,我们坚信,只有做如李振华先生那样的老师,我们的人生与职业历程才是令人终生无悔的至高追求,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,才是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,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,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,师德至重,时不我待,唯有全力践行!
回首往昔,我颇感师德之深沉,关注今朝,我深知师德建设之重要,放眼未来,我坚信师德永远至重至大,此乃教师职业之公共服务与知识传承属性所致,不可逆转,不容改变。就理论层面看,师德之地位不容置疑;就具体行动层面看,提高师德水平,首在热爱教育事业,热爱学生,一切为了学生,一切围绕学生,以学生的成就为成就,以学生的光荣为光荣;次在敬业奉献,淡泊名利,专心教学与科研,不义之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;又在言传身教,落实领导要求,回应社会呼声,以自身之职业道德操守保障学生之成才,时刻谨记师德之至重至大,以实实在在的教书育人成绩为学校的发展提升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。
我和我的学生
——“喜迎十九大,做好引路人”系列征文
淄博师专附属小学司涛
弹指间为人师已有18载,来附小从教18个春秋,如白驹过隙,18年,完整地送走了3届毕业生。 2017年,正值祖国19大召开,恰逢学校30年校庆,18年前那个刚参加工作的懵懂少年,也早已跨入而立之年。回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,就像在昨天一般,打开尘封的记忆,和每一级孩子们之间那一个个遥远而又清晰的故事,又浮现在我的眼前……
(1)戒指风波
时间:2002年5月 1999级3班学生
“司老师,有人带戒指啦!”
“司老师,孙佳泽上课玩戒指!”
我刚迈进教室,几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这一“情报”。
“什么?上课玩戒指?!”我头脑一热,气不打一处来,疾步走到孙佳泽前面,眼睛逼视着他,
“把戒指拿出来!”
“司老师,我……”他似乎想说什么。
“有什么话课后上办公室再说,先把戒指拿来!”
我伸出手,他有些犹豫的把一枚金灿灿的精致的戒指放到我的掌心里。
下课后,我边往办公室走边想着孙佳泽的种种缺点:孙佳泽,一个挺聪明的孩子,但就是贪玩,不愿动脑筋,不愿学习,成绩在班里总是压后阵,三天两头的惹祸,老师们对他意见颇多,连我也有点无可奈何了。今天竟然在课上玩戒指,也不知这戒指从哪来的,要做什么用。
来到办公室,看着毫无惧色还满面委屈的他,刚刚压下的火气又冒了出来,这孩子,平时不用心学习,感情把心思都花在这上面了,还这么委屈,看我不好好地教训你一顿。正当我要发火时,孙佳泽说话了:“司老师,您把戒指还给我好吗?明天是我妈妈的生日,这是我用攒的10元钱给妈妈买的生日礼物……”我心里的火气一下子都散了,我第一次发现:原来,孙佳泽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!
把戒指还给孙佳泽后,我一直在思考:作为老师,我是不是在戴着眼镜看后进生,以至于看不到他们身上的优点?我真正把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吗?我为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而自责,我的自以为是,差点就伤害了一颗善良的童心啊!其实,面对后进生,作为教师,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他们,精心地呵护他们,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,这才是教师的职责啊!
(2)另类班长
时间:2008年3月 2007级5班学生
“起立——坐下!”随着一声响亮而又清脆的喊班声,新的一节课开始了。这节课,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喊班的王小龙。平时沉默不语的他今天表现异常活跃。只见他时而扑闪着一双瞪得圆圆的大眼睛思考问题,时而高高地举着那只久违了的小手……我暗自庆幸,看来,我的二次改革见效了。
几周前,为了给更多的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,我在班里大胆地尝试让大家轮流当班长。起初,同学们跃跃欲试,兴致很高。谁不愿当班长?既荣耀,又能管班里的同学。但没过多久,我便发现,有一部分同学出现了畏难情绪。怎么回事呢?经过几天的观察和交流,我找到了症结所在。原来,这部分同学在班里默默无闻,不怎么发言,在同学中的威信不是很高,加上他们并不具备管理班级和同学的各种能力,所以,在行使班长权利时,往往会碰钉子。这样以来,当班长对于他们来说,并不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,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。
出师不利。本来想通过这项改革,激发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,可实行没多久,竟冒出这个棘手的问题来,怎么办呢?是废除“新政”,恢复“旧制”?还是继续改革下去呢?为了这事,我几天都愁眉不展。
终于,几天后,经过深思熟虑,二次改革方案出台了——继续轮流“当班长”!当只喊班的班长。经过几天的思考,我认识到,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来说,以他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,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,完成由普通学生到班长角色的转变,所以,对于他们,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树立自信心,让他们敢于在班上发言,以提高威信。而“喊班”这项工作,对于他们来说,虽然不能体验管理的感受,但与管理班级相比,显然是他们“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苹果”。看似简单的“起立——坐下”,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他们的胆量和信心。在二次改革的实施中,我有意识地安排性格内向,胆量小的同学优先“当班长”,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,有针对性的进行“喊班”指导,同时,取得孩子家长的支持,共同为“喊班”这项简单而又艰巨的工作做“岗前培训”。终于,孩子们先前的畏难情绪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兴奋的笑脸。
看着这一张张笑脸,我想,在不久的将来,这些孩子还会做只喊班的班长吗?
(3)语文课上的小诗人
时间:2016年4月 2012级6班学生
又是一年春草绿。
语文课上,正巧学习王安石的《泊船瓜洲》,为了教育学生写作文要认真修改,我讲了王安石是怎样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“绿”的,还讲了诗人贾岛“推敲炼字”的故事,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。正当我暗自得意之时,突然有个学生说:“老师,我们也来学习一下王安石,再推敲推敲这个‘绿’字,好吗?”
还要推敲“绿“字?我被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要求给弄得有点手足无措了,怎么办呢?思索片刻,我微笑着对大家说:“好吧!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小诗人是如何推敲的!” 我故意将“小诗人”三个字说得很重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我这么一说,同学们都来了兴致。
“老师,我觉得应该用‘来’!”
“用‘满’比较好!”
“可以改成‘过’。”
“不!用‘到’才好呢!”
……
不一会儿,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:映、拂、到、过、吹、来、染、赶……不少同学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。
“同学们,王安石可是改了许多次的呀!请大家再读读诗句,结合诗人当时的感受,细细体会,比较一下到底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?”
刚刚安静点的教室又热闹起来,大家有的在高声自吟,有的在默默沉思,还有的在交流着什么……一会儿,一双双小手又举了起来。
“老师,我认为还是王安石的‘绿’最合适。诗人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,江南一片新绿的色彩,而‘映、拂’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,没有写到颜色,所以我们觉得不太合适。”大家都点头称是,我顺势在“绿”字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。
“还有别的想法吗?”
“老师,春天来了,万物复苏,不会只有绿色吧?长江边上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,我觉得用‘染’才准确呢!它可以‘染’出五颜六色来啊!”
“也有道理!那么到底哪个更好呢?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吧,注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你自己的生活经验。”
讨论过后,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。
“‘染’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,但‘染’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,就像人们染头发,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。而‘绿’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,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,所以我们认为用‘绿’字比较准确。”
回到办公室,我还沉浸在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之中。大家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,但在寻找、思考、讨论的过程中,同学们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之情,所感悟到的对“染”、“绿”等字的理解,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?我们不求有完美的结局,但过程往往就是一种收获。
18年的教育生涯,像这样的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数不胜数,但每当追忆起它们,我总会如数家珍,这是我生命中值得永远珍藏的巨大财富……